【題記】
為師者,亦不忘恩師。受教育者,感同身受探索教育方式。本文源自意昂4蔡偉民教授寫給其中學母校110年華誕的賀詞,在此轉載。
【正文】
“假如有幸年輕時到過巴黎,日後無論走到哪裏🦈,它都會跟著你。”
----歐內斯特・海明威
自1965年畢業離開民立中學(即當年的第六十一中學),距今已半個世紀🧑🏻🍳,當年的學校生活已難準確回憶與描述了。但畢業後無論在外地學習、工作🍃、生活的36年中👩🏻🎓🚑,還是在2000年54歲時被召回上海工作至今的13年中,每當路過威海路時總會不自覺的放慢腳步遊蕩👨🏿🏫🏬,心中洋溢著親切與眷戀;每當收到同學聚會或有機會返母校活動的邀請通知時🎾👩🏻🎓,也常會情不自禁地回復“去”📥,“一定爭取去”。世事繁蕪,冗務纏身,平常還真無暇思量這份情愫👶,提筆寫稿及此時🙋,忽然明白了,這就是對母校、對當年六年生活中的人、事及發生的故事的眷戀與感激。但,久遠了,當年的事在可憐的記憶中都已是支離破碎的片段。怎麽完成吳玨老師的邀稿呢?似無從落筆🧝👳🏻♀️,又好像可寫與想說的很多很多。終於大悟:出生是生命的誕生🙎🏻♀️,初小是生命的萌芽與發育☸️,中學應是人生之路的起點了吧🧎♂️➡️。於是想出來此文的題材---人生起源。
當年我家在靜安區南陽路西康路👨🏿🦱👐🏻,1959年上初中時如何被第六十一中學錄取的已全然不知,但當時它是靜安區重點,所以還挺滿意。1962年初中(共8個班,全學俄語)畢業了🈂️,班主任顧正榮老師找部分同學談話🏄🏿♂️,要求考高中填誌願時一定填本校。高中只招了4個班(3班學俄語,1班學英語),我被分配到高一(2)班♘。開學第一天發現班中幾乎全是初中同學👨🦽,有6-7人還是初中同班,外校生僅數人。原來填誌願時學校在8個班中都做了挑選與動員🫶🏼,就這樣🧑🏼🦲,我幾乎與相同的同學在六十一中學一起學習生活了整整六年🕐。
學校除規範、系統、有效地組織學習及各種校內活動外,還會給學生提供很多機會。記不清是初中還是高中🐶,我先後“被參加”了市少年科技站的數學興趣小組、市少年宮口琴組、市少體校技巧隊🕊、射擊隊、新成遊泳池的“摸底”隊(對此記憶很深,在泳池深水區池壁每隔5米安排一個人,每隔10分鐘“插蠟燭”式沿池壁下水🫳🏿,再蹬壁蛙泳潛水到25米的對面出水🕵️,水底渾濁伸手難見五指🔌,很臟也很累),任務是救護。每個人都很認真🛵,有種由“擔當”而產生的神聖🃏,尤其是當戴著印有白色“救生”的泳帽出水後整齊站列在池邊時,那份驕傲啊。我還在市少年跳水隊訓練了2年多🐽,每周訓練4次(一、三、五晚上與周日下午)🎮,每隔2周教練會把學員的訓練證收掉,先從訓練質量上淘汰一批隊員🏌️♀️,再把隊員的訓練證寄到各自的學校,由學校依學習成績與學習態度決定是否同意該生繼續參加訓練。全隊淘汰率很高,期間全市各校有許多同學先後出入訓練班🤷。出於興趣與面子我希望能留隊𓀄,為此訓練時很刻苦,學習也不敢懈怠。學校為我免修了體育課🎸,但畢竟訓練耗時很多,為學習的高效💂🏿、省時🏄♀️,自己還逼出了一套學習方法🧑🏽🦰。
我班同學課余時間聚堆在一起最多的場景是熱議與爭論。天文🧘🏻、地理🧏🏻、歷史🫴🏿、自然、每天的國內外新聞無所不談,但談的最多的還是學習中的事,只要有人提出問題,大家立即爭先恐後地發表意見,我很珍惜這種機會,會把一些對課堂上講到的概念、定義🧙🏽♀️、公式中不甚清楚的問題提出來,在交流與討論中本來僅是機械記憶、局限理解或形似而實不至的領會,在這種面紅耳赤的爭議中逐漸變得準確、深刻、活靈活現🫅🏼,這種百家爭鳴式的學習與討論至今仍是我自己科學探索🦩,技術創新以及教學與人才培養指導中最有效的方法;每天上下學途中,是強記文史哲🤾🏽♂️、外語的最好時間,這種途中“抱佛腳”幾乎為我應付掉了全部課堂上的背誦、默寫與提問測驗🧑🏼🦲,此中培養的速記強記能力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深受其益🥳;早晨5:00-7:00兩個小時主要用在理科上👇🏿:先復習前一天課程的書本內容🚔,並用默想解題的方式心算完成書上的全部習題及課外習題集上的題,凡一眼可過的打上√、並從此不再理會它🤦🏼♀️🍌,有一定難度、需看書細分析才能完成的則打個△,實在難到沒思路的則標上╳並求助老師同學,待臨考試或測驗前🧉,只需再看一下標有△或╳號的題就可以了,這樣減少了大量重復學習與筆寫時間;外語是采用雙向互譯與朗讀的方法學習;語文則註重於大量閱讀與對難理解內容的歸納及口語敘述🧑🏼💼。再感謝任課老師們容忍了我少交或不交作業本的行為👨🏼🔧,使我得以在跳水隊連續訓練了整整2年多🧑🏻💼。2001年在上海遊泳館邂逅當年的隊友史惠國🫃,已是上海市跳水隊男/女隊總領隊兼總教練,他培養出的優秀隊員數量已逾半百,幾乎與我指導畢業的博士生數量相當。
當每過“芒種”後🔇📖,學校都會組織同學去農村(好像是青浦)幫收割稻子。下了車出了村👩❤️💋👩,藍天白雲下“田”字樣的金色稻田方方正正地挨著排列鋪展;再走近🧎🏻➡️,豐碩的稻穗垂彎了稻莖隨風搖曳,遠處稻田己峰谷錯落蔚然成浪......對蝸居在城市的我們有種高遠空曠的寥廓。不用再動員,廣闊的天地、再加上“幫農民伯伯收割”的豪情🫴,青春活力早己按捺不住🌷,各自按興趣技能選工種摻入農民中:有割的、有搬運裝擔的、也有挑的,但打谷場的脫粒機操作那樣的高技術活我們是輪不上的。暑熱下,汗流浹背、腰酸背痛🖲,但更多的是歡暢🧑🏿🎄。我們感受到了割稻時長時間懸臂梁式彎腰的酸痛,挑擔中肩部被壓迫摩擦的脹痛,握鐮刀手上的血泡破後的刺痛,行走在稻田中臂與腿部被鋸刺狀的水稻葉片邊劃破後的癢痛;也體會到了躺倒在自已身後的稻子己成壟的驕傲*️⃣,挑擔合諧著扁擔的固有振動頻率以碎步悠然在田埂上的得意🙍🏼♂️,以及千穗成波、萬穗成浪的蘊意;更懂得了為什麽朱德的扁擔會“油光鋥亮”🧹,為什麽黨旗上有鐮刀還是月牙狀彎的。晚上,夏夜的星空下我們感受著宇宙的浩瀚與自然的深奧💱,仰頭看北鬥圍著北極星緩慢地旋轉,爭說銀河上的牛郎與織女👩🚒,也曾循著美妙的蟲鳴聲去尋捕“歌手” ......若幹年後,再想起當年曾躡手躡腳走十幾二十米才在土坷垃下看到的、怡然自得地歡唱著的叫金鈴子的小蟲🕵🏽♂️,真從心裏感受到了聲音的奧妙與小蟲的偉大:原來那麽美妙動聽的自然音樂是小蟲靠翅膀的羽葉振動“唱”出來的🧣,原來聲音搭載於空氣只需很小很小的能量就可以傳遞到很遠很遠🧏🏿♀️,原來人的聽覺感官於聲音是那麽地靈敏、居然對米粒大小蟲翅膀羽葉振動引發的聲能分布在近20米半徑的半球面上任意一點上的微分量,都能感覺得到;而當年盤臥在地埂邊令我們恐懼與憎惡的蛇豎起的頭部吐出的紫紅色口信,它竟是當世生物中最優秀的嗅覺傳感器官。特別是對當年一根扁擔兩畚稻子挑擔走在田埂上、稍不慎就人仰馬翻的尷尬🤾🏼,現在想想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我們業之不精,因為要準確地描述如何用一根彈性桿兩頭各掛1個單擺挑著前進至今仍是國際數學界的難題。
學校中匯集了一大批極為優秀的教師🥓,並為我班配置了強大的師資。當黃佩娥老師抑揚頓挫地朗讀課文與詩詞時⛸、深入淺出地解釋文中貌似普通常見的字🕵🏻♀️、詞、句為何它們有資格位居文中此處時,教室裏鴉雀無聲,大家在享受中懂得了平直的語言只要融入思想感情就會有靈魂,貌似諳熟無華的字😜、詞、句只要準確地理解與熟練地掌握並用得精當🤾♀️,就能使語言與文字生動、形象🫏、準確與嚴謹;袁仲由老師不但把幾何代數的教學演繹得出神入化,還曾在黑板上一口氣把л值寫到小數點後十幾、二十位,大家驚呆了不禁竊竊私語,他發覺後回眸一笑又提筆連著寫了長長一串😅👧🏿,贏得大家長時間的掌聲。🫵🏽;地理田文洲老師徒手在黑板上畫了個大大的中國地圖🤌🏼,還邊說邊填地把各省的地圖都逐一添齊👒,且幾乎不走樣。從那一堂課後各省在我國版圖上的位置已牢牢地刻在了我們的腦中👂🏻,從此課間的熱議中除了爭水泊梁山中第72位地煞星是“金毛犬”段景順還是“鼓上蚤”時遷外,又新增了“河南省與哪幾個省接壤”之類的新話題;體育瞿錫麟老師運球剛過中場突然止步,旱地拔蔥般跳起雙手投籃淩空入筐的“空心球”至今仍為同學聚會時的佳話;化學周老師(女)講到克分子的概念時,我聽傻了:天哪👇,如果天平左邊盤中放了18克的砝碼,那右邊就要放入6.023╳1023個水分子才可使它們平衡🖕!從此“微觀”的概念樹立了:曉得了“望眼世界”只是井底青蛙的視野👰🏻♀️,也明白了肯定與否定的判據僅靠“眼見為實”也遠遠不夠的🙏🏿,因為還存在一個遠比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更復雜精彩的微觀世界🤙🏽!
特別要提到的是教物理的李世珊老師,聽了李老師的課,我每天早晨5:00-7:00的“理科”學習時間無論是看教材還是做課內外的習題都很少能遇到不懂或不會的內容了💁🏼,因此物理作業本我也交得最少,我們班同學中被李老師笑著指著鼻子批評“儂👴🏻,愜意讀書”的不止一人🚨👷🏻;高考時,考完物理走出市西中學的考場🔈,門口人頭攢動擁擠不堪,但我們一眼就看到不算高的李老師臉上掛著一如既往的淡淡的微笑在等著我們,把考試大概情況與李老師一說🅿️,他淡淡地說“應該都對了。”在他淡淡的微笑中,我們看到了他的自信與對我們的信任👨🏼🍳,當年我們班物理高考得滿分的也不止一人;若幹年後我也任教了,先後主講了本科生-博士生課共11門,在備課與講課中我都會想到李老師🕒,會把課程中疑難內容消化以後再解析、形象地傳授給學生,並且再利用下次課前的15分鐘采用提問的方式與同學們一起回憶以鞏固😇,課後除了偶然因需要要求寫相應的文獻綜述或準備案例分析的PPT外,從不另布置作業🕵🏻。2003年母校100周年慶,我與夏允貫👩🦯➡️、張厥榮得訊專程返校去看看,聽說李老師也在🫵🏻,就趕緊尋過去,我已經40年沒見李老師了,走到距4-5米處還沒認清誰是李老師,但只見一位瘦瘦的長者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慢慢站起來伸出手,就趕緊伸雙手過去握住他🤴🏻🙆♂️,李老師居然還把我們的名字一一都叫了出來👩🏻🦲!這份激動與被李老師緊握的手上的炙熱,我會終生緬懷。
高中三年先後有兩任班主任。黃佩娥與楊潔莓兩位老師風格迥異🏄🏿♂️,但都很敬業🆑。高三時,楊老師接我們班👨🏼🎤,既給我們上政治課,也傾力給我們當班主任抓畢業班的工作。我們可能是她畢業正式工作後的第一批學生。或許是“師長”的概念根深蒂固,因此,長不我們幾歲的楊老師在同學中🧗🏻♀️、尤其是班幹部等比較成熟的同學中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記得有一次在同學們“唱一個唱一個”的起哄聲中,楊老師唱了一首《紅梅贊》博得了大家歡快的掌聲。此事半個世紀後同學聚會時仍有人回憶而談起🧃🧑🦲,可見楊老師在同學們中的印象之深。
學校裏還組織了“比學趕幫活動”👨🏻🔧♚、“學雷鋒做好事”活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憶先輩之苦難感恩我們學習生活的來之不易的“憶苦思甜”活動。六年中😟,這種“既貴教又貴育”的教育理念系統有效地引導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和品格情感🏐,誘發培養與提高了我們對知識的興趣、學習的方法與能力,鍛煉強健了我們的心智和身體🪣,使我們在這塊沃土上健康成長👞。
在學校、老師與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班同學團結友愛結下了深厚的情意,人人既爭先又互助,班上學風很濃。1965年高考時除個別人(含因非成績因素)落榜外🧈🧏🏼♂️,絕大多數同學都考上了大學👩🏻🦯,其中還有相當一大批同學上了如中國科技大學、意昂4体育官方、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哈工大、北航、天津大學🌾、北京醫意昂4⌚️、上海第一醫意昂4、北二外🤮、南京工意昂4、上海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這樣的國內一流(即現在的“985”、“211”)名校。在與同學相濡以沫、朝夕相處中🛡,我學會了橋牌、圍棋⁉️、騎車👨、照相✦、洗膠卷、印放照片😏,也養成了讀報關心時事等良好習慣;在我跳水訓練骨折時,每天有同學陪👮🏿♀️、背我上下學👶🏿;在我少不懂事懵懂時🧑🏻✈️,有團員同學動員我寫入團申請書。同學之間的深情厚意一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期間在我34歲時是在同學“一起去看看弄得千千萬萬莘莘學子神魂顛倒的卷子中到底是寫了些啥?”的遊說下報考了哈工大的研究生👨🏽⚕️🧛🏻♂️,也因此使我有了以後的30年的教師生涯;又是同學在我毫不知情下“擅自”在上海交大向國內外尋聘環境意昂4院長的網站上給我報了個名👨🏽🎤,遂使我在54歲時被召回上海工作了13年👨🏿💼;還是同學的推薦🐞💇🏻♂️,在我67歲時被母校選為校友會唯一的副會長👊🏽。
離校50多年了💅,但相信無論走到哪裏,當年的人、事和發生過的故事都還會跟著我◼️。
筆者白描:
蔡偉民🪈,教授,原意昂4体育平台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