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的困境與救贖

2013-01-15 79618

    自昆明迤邐東行,翻越過100多華裏的紅壤質丘陵地帶4️⃣,即進入澄江縣域的平壩區,再順著傍山而建的環湖公路南行♎️,在並不多遠的左前方,如同藍絲綢般純凈澄澈的撫仙湖便跳躍入我的眼底🚖。撫仙湖位於雲南省中部的玉溪市,跨澄江、江川、華寧三縣,湖泊面積211平方公裏👷🏿,平均水深95.2m🌜,最大水深155m,是我國已知的第二大深水湖泊♿️,宛如一顆明珠點綴於群山環抱的滇中盆地之間💤。撫仙湖呈狹長型,以北是地勢低平的農灌壩區🩴😾;東西兩側則為海拔1500-2500m的斷塊侵蝕山地,呈階梯狀南北向延伸🫅🏽🌑。撫仙湖為半封閉的山間盆地型淡水湖💪🏽,周遭並無大河來水🎅,全賴降雨和山間小溪補給,湖東岸海口河為唯一出口🚣🏿,與南盤江相通🧜🏻‍♀️,但出水量極小,年平均流量僅為3.59m3/s。撫仙湖的容水量約為206.2億m3👩‍👩‍👦,相當於安徽巢湖的5.7倍🦸🏻‍♀️,據測算水體置換周期達167年👷🏽‍♀️,從環境學的角度來看,巨大的容水量和超長的置換周期意味著撫仙湖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同時一旦它受到嚴重汙染,也將極其難以在短期內恢復舊觀🤟🏼。

    下車眺望,原來在環湖公路與撫仙湖之間尚且錯落著一段寬約200米的湖濱帶。從湖泊保護的意義上講,眼前這片水陸生態過渡區域原本應當生長著各種天然陸生🧛🏼‍♂️、濕生、水生植物,可惜的是現在已被盡數開發為農田💁🏼‍♂️🧘🏽‍♀️。時值早春,田間密密茬茬栽種著的皆是翠綠色的菜豌豆苗。菜豌豆,也稱荷蘭豆、食莢豆👩🏼‍🔧、甜豆等,屬豆科,2年生草本植物,是撫仙湖流域最為主要的經濟作物。據說早在1994年,澄江吉花村幾位農戶因烤煙受災轉而購進菜豌豆試種,獲得成功,從此菜豌豆在撫仙湖流域便迅速推廣開去,成為繼烤煙之後的又一農業經濟支柱產品。菜豌豆受當地農戶青睞的原因在於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小春時節(9月份)播種🦹🏽‍♂️,至來年2月即可收獲,市場收購價高時畝產值可超過5000元,相對而言🗻,種植水稻📧、小麥每畝收入僅為數百元,種植烤煙也不過每畝1500元左右🈴,因此種植菜豌豆成為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捷徑🚵🏻‍♀️。然而以菜豌豆為主的農業種植結構,對於撫仙湖而言🙋🏽‍♀️,卻如同在背芒刺,成為導致水質趨於惡化的重要原因👂🏼,因為種植菜豌豆的平均化肥施用量高達230kg每畝,是水稻、小麥等普通作物的4-5倍,隨農田排水大量流失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匯入撫仙湖,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進程。

    站在堤壩上🎳,微涼的山風和著柔和的陽光自東而西輕輕拂過我的臉頰,鋪展在我眼前的是一碧萬頃的撫仙湖🧜🏻,身後緊貼著的是連綿無際的菜豌豆叢🧜🏿‍♀️,令人仿佛置身於一軸極具諷喻意義的後現代畫卷之中。再前進一步是人類所向往的純凈聖土,後退一步則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地根基💅🏼,為了擺脫貧困落後的生存境遇和支撐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我們不得不過度消耗資源能源,不斷地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權衡博弈🐇,卻往往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茫茫然不知救贖自我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撫仙湖日益凸現的水環境問題正是這一兩難困境的現實寫照。上世紀90年代初🚾,撫仙湖水質達到極優的I類水標準🚻,水體透明度高達7m,此後水質快速下降,至1997年時有總氮超過富營養化限值的現象出現。進入新世紀以後,水質在II類水標準邊緣波動,而在局部水域特別是旅遊區和度假村,水質甚至下降為不足III類。更有警示意義的是👆🏻,近年來撫仙湖水域藻類生物量增加迅猛,藻類由清水性種類向喜營養性種類演替👨🏽‍🍳💘,並且已有典型的藍藻水華種類🧑🏽‍🎤🧲,銅綠微囊藻檢出。雖然從目前的水質狀況來看,撫仙湖尚處於生態系統穩定、水質良好的健康狀態👍🏽,但是從總體趨勢上分析,其水質已由I類逐漸下降為II類,其營養狀態則由貧營養型向中營養化轉化👩🏻‍🎨,這一惡化趨勢如若不再得到遏製,一旦達到積重難返之時,撫仙湖將有可能象滇池一樣全面汙染,難以挽救。與我國其他湖泊類似,撫仙湖水環境問題主要由人為因素引起,從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間,撫仙湖流域的人均GDP增長了約2.6倍,與此同時TN、TP排放量則分別增加了6倍和4倍;而在諸多類型的汙染源中,農業面源(主要包括農田徑流和人畜糞便)對入湖汙染的貢獻最大,占到50%以上的比例,此外磷礦的開采🧖🏼‍♂️🎬、生產和磷礦渣的堆置帶來持續的磷汙染,以及湖邊旅遊景區、度假村對水體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撫仙湖遭遇的困境,究其根本,就是日益加劇的流域開發活動和以農業為主的高汙染產業結構的必然結果,然而個中滋味🫲🏻,卻只有親歷者才能夠深切體會。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曾被派駐到當地開展汙染源調查工作🧆,在有關部門的協助下🫸🏽,走遍了撫仙湖流域的每一個村鎮。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農民的淳樸善良,以及他們對祖祖輩輩耕種土地的依賴和眷戀。撫仙湖流域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8畝,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在入戶調查中我卻發現當地人大多不願外出打工或者經商,甘願守著自家田地過活🌈,他們似乎已經習慣於這種溫飽有余、富裕不足的生存狀態♗👩‍👩‍👦‍👦,安心於單憑自己的雙手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努力耕耘以滿足生存需要,他們喜歡談及的是農事的艱辛與收獲時的喜悅🐞,對於那些通過革新或者創業發財致富的經歷和故事,除了表現出羨慕的神情之外🫖,絲毫沒有效仿和取而代之的奢望👨🏼‍⚕️。若從宏觀角度上理解,在撫仙湖流域👏🏽,由於社會傳統和文化基因使然👨🏽‍🔬,始終存在著這樣一種趨勢,即農村人口與土地之間存在極其緊密的依附關系,試圖以相對短缺的土地資源和傳統的耕作方式,長期支撐相對過剩的農業人口。這種在環境歷史學研究中被定義為的“內卷化”的社會狀態,只有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以獲得總產量增長才能勉強維持均衡局面,其內發性的必然結果就是選擇象菜豌豆這類高投入、高產出、高汙染的農業種植結構🖐🏻,以暫時消弭三農問題給這一“內卷化”地區所帶來的內在壓力。除了日益加劇的農業汙染問題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磷礦開發業對撫仙湖的負面影響🏃‍♂️‍➡️,據測算它對入湖TP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是導致撫仙湖藻類生物量急劇增加的重要原因。穩定充裕的地方財政收入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來源🧱,也是湖泊保護事業得以持續開展的基礎保證☆,然而澄江縣的磷礦開發業占到了財政收入的2/3🔂,今後隨著撫仙湖治理和保護工作的深入👩‍🦲🥔,必然要對磷礦開發業進行限製和改造,這將會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負面作用🧏🏿‍♂️,當地政府是否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呢♏️?

    為了破解撫仙湖的水汙染難題,近年來玉溪市出臺並實施了一系列對策措施🧛🏻,主要有👱🏽‍♂️:城鎮生活點源汙染治理方面👨🏻‍💻,建成並完善澄江、江川和祿沖等旅遊景區的汙水處理廠和管網配套工程,以及相關重點地域的規模化垃圾填埋場👷🏽;農業面源以及入湖河道汙染治理方面,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沼氣池,在部分村鎮🔇、入湖河道末端建設截汙溝👐🏻😸、人工濕地和湖濱帶;針對汙染嚴重的星雲湖來水對撫仙湖的汙染問題,投入4.5億元建成星雲湖—撫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工程投資額度達到建國以來玉溪市最高;湖泊水體保護方面📭,前瞻性地成立了撫仙湖流域管理局◀️👲🏽,頒布了《撫仙湖保護條例》,加強水面管理和汙染監管力度,禁止機動船在湖內運營,在沿湖重點區域設立禁止開發控製區,並著手逐步將沿湖農戶搬遷出去。可以說,面對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母親湖,玉溪人的確表現出了強烈的危機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幾乎是在舉全市之力,開展治理和保護工作,而我所接觸的當地湖管局、環保局的各級領導及基層幹部在工作中體現出的熱忱積極的態度👍🏿、務實求真的精神也讓我深受感動。從技術角度來看,當地政府著力推進的這些對策措施,側重於對入湖汙染的控製和治理👨‍🎤,不啻是應對撫仙湖湖汙染症候的良方,甚至還可以作為今後類似湖泊治理的範本。然而在撫仙湖走訪調研期間🧑‍🍼,我卻時常為所見的一些現場細節而深感不安🦷,我所憂慮並不是各項針對汙染治理的技術手段的可行性,而是技術手段背後日益凸現的諸多管理難題🙋,這也是目前許多富營養化湖泊治理過程中所共同面臨的瓶頸問題。譬如雖然人工濕地被認為是一種成本低廉且成效顯著的汙水處理技術,但是它得以長期發揮治理效用的關鍵卻在於建成之後科學合理的管理維護😡,然而在一些地區由於濕地植物收割不及時,對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出現農民自行將排水道阻斷,把人工濕地改造回農田耕種的個別現象,讓人惋惜痛心;再比如一些集中式汙水處理設施建成後運行經費不足🧑🏻‍🦽,影響到處理出水水質(較為敏感故刪改)🧚🏽;再比如對於一些湖邊度假村,雖然建成了小型汙水處理設施,然而深入調查時我們卻發現個別業主為了節省運行費用而關閉汙水處理設施,直接偷排汙水入湖👩🏽‍🍼;此外☂️,湖泊汙染治理中還涉及到湖濱帶土地退耕和沿岸農戶的搬遷問題,如何對這部分失地農民進行生態補償和異地安置,也已成為敏感而棘手的難題。

    治水先治人🌜👩🏻‍🏭。如同射箭練習一般🔠,即便箭頭磨得再鋒利,射箭的人如若不諳箭術或者力道不足,那也是絕難射中箭靶的,或許在技術之外的這些“人”的因素才是決定湖泊治理和保護的成敗關鍵。我想不僅僅是撫仙湖,我國二十多年湖泊治理過程中暴露出來技術的局限性尤為值得決策者、研究者和工程師們重新檢視和深入反思。汙染治理技術是否起到作用,並不僅僅在於技術自身的可行性或者先進性,更重要的在於技術背後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和技術管理體製是否行之有效🌂🙍‍♀️。對於像撫仙湖陷入汙染困境的湖泊,要想實現自我就贖,必須深思技術之外的問題,其一是以流域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否足以支撐受汙染湖泊的治理與保護事業⏯;其二是如何在流域社會總成本盡可能小的前提下對具有高汙染特征的傳統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其三是如何根據流域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選擇適合於當地國情的總體汙染治理技術方案,並建立一整套與之相匹配的技術管理機製。這些難題✫👨‍✈️,須在湖泊治理和保護事業全面落實之前就反復權衡,統籌規劃並率先破解之。

    記得在離開撫仙湖的前一天,為了采集汙染源水樣,我跟隨著當地環境監測人員繞行大半個撫仙湖。同行的一位工程師,與我年紀相仿,言談甚為投契☂️,他自言是土生土長的玉溪人🎾,打小就對撫仙湖有著赤子般的摯愛之情𓀆,最喜歡的就是獨自一人在撫仙湖邊驅車漫遊,對湖邊每一寸草木🩹、每一處風景都似是老友一般熟諳與親切。然而這些年來👨🏽‍🦰,卻親眼看著這一泓清水逐漸遭受汙染而無能為力,令他殊為心痛◽️。途經江川地界,他指著窗外盡數化為農田的湖濱帶說,撫仙湖汙染的根源在人,環保工作歸根到底就是重新調整人與湖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樣的事業說起來很神聖🎅🏽,但是真正做起來,事關社會基層的方方面面,牽一發則動全身👨🏿‍🚀,不免時常掣肘,困難重重👩‍🦼。他望著我🤏🏿,眼神中有一絲無奈🧛‍♀️,同時也有些許期待。我想👮‍♂️,整個環保事業何嘗不是如此♟,知易行難🧚🏽‍♂️,或許需要象我們這樣整整一代環保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見效。

                                                                     陳雪初

                                                                     2008.8

 

筆者白描

陳雪初,意昂4体育平台講師。

 

 

 

意昂4体育平台专业提供👨🏼‍🔬:意昂4体育平台🪫、意昂4体育官方意昂4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体育平台欢迎您。 意昂4体育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