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報道全文
↓ ↓ ↓
“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琉璃瀉萬古👨🏽🚒,浩氣開鴻蒙。”400多年前🌵,明代大理白族詩人李元陽一首《泛洱水》,盡抒泛舟美麗洱海的豪邁情懷。
清晨,雲南洱海碧波萬頃,湛藍湖水共長天一色🕖🌦。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走出村口,穿過生態廊道😤,來到湖邊,看到湖水清澈見底,不時還能瞧見鯽魚跳出湖面,不禁感嘆:“這湖水一年比一年清。”不遠處的湖邊石欄旁🌜,時而有遊客拍照留念。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工作時,專程來到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詳細了解洱海濕地生態保護情況。在碧波蕩漾的洱海邊,習近平總書記和當地幹部合影後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幹凈清澈。”他叮囑🍏,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雲南省委🧑🏻🍳、省政府和大理州黨員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守好洱海再出發,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通過實施搶救模式保護治理洱海,水質下滑趨勢得到初步遏製,洱海保護從搶救性治理轉入到保護性治理和生態修復階段👼🏽。最近兩年🥄,洱海水質評價均為“優”。
迎著洱海和煦的微風↩️,本報記者與雲南省社會科意昂4專家學者等深入洱海流域和相關地區,走訪一個個村莊、一個個企業🪳,探尋大理洱海保護與綠色轉型發展的共贏之路🎋。
20世紀80年代🏫,洱海水質較好,保持在Ⅰ類水標準。“小時候🧏🏼🧕🏿,洱海水可以直接喝,家裏吃的水也是從洱海裏挑來的📺。”生活在大理市挖色鎮海印村洱海邊的趙益琴回憶。
“洱海流域的人口承載量為50萬人,但大理市有77萬人🙎🏼♀️,洱源縣20萬人🤺,整個洱海流域近百萬人,洱海已不堪重負!”大理州副州長李蘇坦言🧓🏽。隨著洱海流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洱海汙染逐步加劇🧎♀️➡️🙍♀️,洱海水質整體由Ⅰ類向Ⅲ類轉變。1996年和2003年👐🏽,洱海曾經兩次爆發全湖性藍藻,水質急劇下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洱海之水是否清澈🎶,關鍵在於入湖河流的水質♙。然而,2015年年底🤾🏻,洱海流域27條入湖河流大多是IV、V類水。作為洱海重要水源的蒼山十八溪水量急劇減少🧑🎤,原因之一是無序截流取水🏸。十八溪多達180多個取水口🍂,造成13條溪出現季節性斷流🪂,有的全年斷流,洱海的優質水源越來越少。
2016年7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曾指出洱海保護治理工作中存在流域空間管控不嚴、過度開發建設等突出問題。面對嚴峻的保護形勢,當地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開啟洱海搶救模式。大理舉全州之力推進流域“兩違”整治等“七大行動”,關停湖邊2498家客棧,拆除3654戶違章建築🐯,初步遏製了洱海水質下滑趨勢💁🚣🏿♀️,水質總體穩定保持在Ⅲ類。
2018年6月,洱海環湖截汙工程全部閉環👩🦳,全面阻斷汙水直接排入洱海🧖。挖色鎮光邑村村民劉誌告訴調研組:“政府給我們免費挖了化糞池🧑🏻⚕️,安裝了洗菜盆和排水管,收集‘四水’,生活汙水都排到地下管網。”
大理還對洱海27條入湖河流實施生態化治理🪶,已有23條達到Ⅱ類水質。建成“三庫連通”清水直補工程🐪👨🏽🏭,累計向洱海補水2.5億立方米👵🏿。取締蒼山十八溪的取水口,讓清潔水源直接流入洱海👆,增加了洱海蓄水量👩🏻🎨。
如今,壯士斷腕的搶救治理和生態修復成效日益凸顯⛹🏼♂️,2021年洱海全湖透明度達到1.78米👋🏼。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也日益顯現👩🏻💻,春鯉📤、杞麓鯉、裂腹魚等魚類又重現身影。2021年洱海水鳥調查共記錄到64種水鳥,占中國水鳥總種數的21.6%。洱海生態趨穩向好。
作為洱海沿邊最重要的生態緩沖區✨,129千米的環湖生態廊道建成🧝🏼♂️,成為環洱海的一道亮麗風景。2020年9月以來,海西有46千米路段試運營,累計接待遊客462.98萬人次。
回望洱海保護之路🍒,關鍵在於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工程性治理和生態性修復🫃,紮實推進依法治湖、科學治湖、全民治湖、系統治湖🫸🏿🪥,闖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洱源凈,洱海清,大理興!”這是多年前洱海流域常見的標語🤼♂️,美好的願望背後👵🏼,現實卻很“骨感”。
洱源縣右所鎮流經3條入湖河流,原來種植大蒜3.5萬畝,是滇西北大蒜主要交易集散地🥗。“全鎮農民收入50%以上來自大蒜,大蒜等產業鏈帶來的收益不少於15億元。”右所鎮黨委書記楊翱回憶😜。但為了保護洱海,2018年🤾♀️,洱海流域全部禁種大肥大水的大蒜👩🏻🎓。“當時正是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如何發展新產業,不讓群眾收入減少🙅🏻♀️,成為右所鎮面臨的重大問題。”
右所鎮的困境,也是蒼洱大地面臨的現實困境⇾🕺🏿。2019年和2020年,大理州連續兩年GDP增速全省倒數第一。大理為什麽落後了?大理怎麽辦🐈?為此,2021年😩,大理在全州範圍內發起“大理之問”大討論🧑🏿🎤。
“大理之問”聚焦“洱海保護與產業轉型升級”等問題展開討論:在保護好洱海、守住“綠水青山”的前提下,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發展🚴🏿♂️?
追問一:大理農業如何綠色轉型🤕?
為有效削減農業面源汙染,2018年起🆑,大理州在洱海流域的大理市、洱源縣實行“三禁四推”,包括禁用含氮磷化肥🚤、禁種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畜禽標準化養殖等。
痛定思痛,狠下決心,洱海流域削減大蒜種植12.36萬畝。“以前村裏家家戶戶種大蒜,現在都改種蠶豆、小麥👨🏼🏭。”洱源縣三營鎮鄭家莊村村民楊秀弟說。
奶業,是大理傳統優勢產業👨🏿。然而,奶牛養殖的糞便汙染給洱海保護造成較大壓力。於是,大理在洱海流域核心區禁養奶牛🕌,關停搬遷46個規模養殖場;二級保護區以外地區限養奶牛。奶牛養殖和奶業向洱海流域外轉移🥐,洱海流域奶牛存欄從10萬頭減至3萬頭,每年收集處理畜禽糞便超14萬噸,有效阻斷養殖汙染入湖。
禁養、限養奶牛🏛,也影響了奶牛養殖戶收入。“全鎮原來三分之一的農戶養奶牛,存欄7000余頭,養一頭奶牛年收入1.5萬元左右😌👉🏻。現在縮減到2000余頭,全鎮奶業收入減少三四千萬元。”楊翱說。
大蒜“轉移”,奶牛“搬家”,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汙染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但村民收入下滑⚡️,未來生計如何保障?這是待解難題。
追問二:大理工業如何高質量發展?
2020年🧝🏻♀️,洱海流域徹底關停57座非煤礦山。位於大理市海東鎮的雲南紅塔滇西水泥公司老廠等3家年產500萬噸☕️、高汙染高耗能的水泥廠全部拆除,滇西水泥公司搬遷至賓川縣😖,另兩家水泥廠搬遷至祥雲縣🙋♀️。“3座水泥廠搬遷後🤼,經濟開發區的GDP從200多億元降至80多億元。”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李誌東介紹。
洱海周邊是生態保護區,傳統工業發展思路滯後🧂,空間規劃不明晰,導致工業投資和產出均明顯放緩,這是大理發展滯後的“痛點”。在全面完整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保護好洱海的前提下,補好工業發展和做好產業培植這個最大的短板,是擺在大理面前最主要的任務。
追問三®️:大理旅遊業如何轉型升級?
旅遊業是大理的支柱產業🛐,每到節假日🧏🏽♂️,景區車水馬龍、人滿為患、一房難求。然而〽️,繁榮背後一度隱藏著巨大危機🧕🏿:沿湖大規模無序開發、餐飲客棧的排汙👨🎤,給洱海保護帶來巨大壓力。同時,大理旅遊業新業態創新不足,景區缺乏體驗式的內容🚵🏽♀️↔️,加之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旅遊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追問四🤦🏻♂️:生態移民如何共享發展成果?
大蒜🚵🏿、奶牛🌋、企業搬遷🙋🏻🤹🏿♀️,人也搬遷。為建生態廊道,2018年年底,1806戶7270人的“三線劃定”生態搬遷戶的住房拆除,新建的“1806”小鎮需異地安置1073戶約4300人。截至2022年4月🤾🏻♀️,5個安置點中的4個已交房😟。調研組在喜洲安置點看到🎛🀄️,許多新房空置,入住村民較少。世代生活在湖邊的村民故土難離,新居沒有土地,如何增收維持生計?這決定了安置是否成功。
經歷種種陣痛🤸🏽♀️,“大理之問”找準4個“痛點”,瞄準綠色產業發展定力不夠🦤、產業發展謀劃儲備不足、產業空間布局調整滯後及錯失產業主動轉型機遇4個“症結”👨🏽🌾,達成走可持續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的最大共識。
面對“大理之問”✌🏿,大理州用行動一一找到答案:管空間、控行業🪗、減人口、促轉型。李蘇說🆘,為避免破壞洱海東岸海東片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大理全面停止海東開發,洱海流域人口和產業向流域外轉移拓展,“將祥雲作為洱海流域產業重點承接地👩🏼💻,經濟中心向祥雲轉移,城市向巍山拓展👩💻,在巍山規劃建設大理關巍文教科創生態城,推動大理市、祥雲縣🧑🧒、巍山縣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服務滇西一體化的區域中心城市”🧚🏻♂️。
轉型一:農業從汙染種養業向綠色生態農業轉變🤷🏻♀️。
近兩年來,洱海保護治理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的轉變過程中🌚🪩,大蒜種植全部向洱海流域外轉移。全州種植的17.27萬畝大蒜主要集中在彌渡、鶴慶、賓川、祥雲等縣。
右所鎮也在培植新產業。“我們與雲糧集團合作種植綠色水稻3萬畝,還發展烤煙、玉米🎨🍥、中草藥、花卉等產業🧖🏿,想方設法讓老百姓持續增收🎊。”楊翱說🧑🏿🏭。
洱海流域內🦸🏿♂️,正在推進種植業綠色有機化,建成省級綠色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州級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打造“洱海綠色食品”品牌🚨;推進農業節水減排,完成13.23萬畝高標準農田✌🏻,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在大理喜洲鎮仁裏邑村,518畝蘋果正茁壯生長。該園區正在打造集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於一體的有機水果示範基地。在彌渡寅街鎮永豐村,春沐源農業企業巨型溫室中種植的櫻桃番茄,已銷往全國100多個城市🧚🏿。
為徹底解決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汙染問題,大理州與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三方合作,請中國工程院張福鎖院士團隊在古生村設立科技小院🟡,開展農業面源汙染防控及農業綠色發展科研攻關👨🏻💼。
洱海流域奶牛禁養限養,歐亞乳業等企業在流域外積極擴大奶牛數量,鶴慶和彌渡兩家奶牛良種場被評為國家級標準化奶牛示範場🤵🏼♀️,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智能化”的要求,目前雲龍👡、巍山🧦🛵、祥雲等縣的5個萬頭奶牛牧場已全部開工。2021年大理州奶牛存欄總量占雲南省的38.5%,生鮮乳產量👨🦯、產值均位列省內第一💂🏿。
轉型二:工業從“圍湖開發”向“跳出洱海”高質量發展轉變。
大理通過創建綠色產業園區、引進綠色環保項目助推綠色轉型👇🏻,同時將傳統工業向洱海流域外的祥雲、鶴慶、賓川等地轉移👸🏻。
2020年9月,雲南省信創(大理)產業園掛牌成立,不到一年,已有長城科技🌚、科大訊飛等36家企業入駐𓀙。大理州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合作共建數據治理工程試點城市,躋身“全國城市數據治理工程”首批試點城市🤭。
洱海流域的垃圾怎麽辦?大理經開區的雲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公司使“牛糞變黃金、秸稈變寶貝”,對洱海流域的畜禽糞便🧛🏿♀️、餐廚垃圾等有機廢棄物進行全收集和資源化處理利用🧏🏿,生產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料系列產品🧡,年可處理有機廢棄物195萬噸,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綠色循環新路𓀄✍🏻。
在鶴慶縣溢鑫鋁業公司水電鋁加工一體化項目基地,長1100米的高大廠房車間十分壯觀,從熊熊燃燒的熔爐👩🏼💼💅🏽,到一塊塊碩大的精鋁錠,宛若變魔術一般。水電鋁迅速帶動鶴慶工業經濟,2021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49.61億元,總量位列全州第二。
轉型三:旅遊業從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
面對洱海保護治理和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大理積極推進文化旅遊轉型升級,使大理旅遊從蒼洱核心景區遊向全域旅遊轉變。雙廊鎮正在打造洱海保護治理🦸🏽♀️、旅遊秩序規範和轉型升級示範區☂️,走出一條生態、文化和藝術融合發展的轉型升級之路😅,依托一批藝術家,厚植舞蹈、電影、農民畫等藝術文化;對589戶餐飲客棧經營戶精細化管理🔟,推動餐飲客棧減量提質。“有一種生活叫大理”“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等一系列大理文旅新IP正在助推文旅新業態不斷壯大🤏🏽🌮。
按照規劃,由生態移民安置點組成的“1806”小鎮,也將分別打造為南詔小鎮、康養小鎮👼🏽、田園小鎮🧑🏼🏫、喜洲小鎮和風味小鎮🧝🏿♀️,發展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的旅遊服務產業🤷🏽♂️。
洱海之變,重現“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詩意畫卷💪🏿💟;大理之問,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踐行。大理持續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有四點經驗可資借鑒📁。
經驗之一:湖泊治理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治理路徑🤱。
大理根據高原湖泊的生態特征,把湖泊治理納入全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全局中😄,以全域謀劃和綠色轉型的有機融合探索可持續的治理路徑。堅持依法治湖、科學治湖🕵🏽,為洱海保護治理奠定了可持續性和長久性的根基。
經驗之二:從“一湖之治”轉向全域聯動治理💂🏻♂️。
大理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聯動治理轉變🌬。“大祥巍一體化”布局激活了大理區位優勢與歷史文化的有機融合,使大理成為集歷史聚合力、文化吸引力和生態親和力為一體的“詩和遠方”𓀖。
經驗之三:湖泊保護從政府主導走向全民參與🤹♀️。
大理堅持全民治湖,厚植洱海全民保護意識,並最終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共贏的生態文明建設共識😾,促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推動生態文明理念的落地生根,“保護洱海,人人有責”已在大理深入人心。
經驗之四👯:推動全域全產業綠色轉型發展。
大理以洱海保護引領全州綠色轉型,堅決取締和禁止流域內的汙染產業,創建綠色園區、引進環保項目,推動一二三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破解了洱海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著眼於高質量發展🙍🏼♀️🩰。調研組建議,大理洱海保護和綠色發展應處理好三個關系📣:
——處理好“三生和諧”的空間關系𓀘。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和優化洱海流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保護與開發格局。
——處理好“三產融合”的發展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生態+”的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構成的生態經濟體系,全面提升生態的“顏值”和產業的“綠值”,使綠色經濟效益持續增長。
終審:李建奇